服务热线:

153-1920-8830

是“渣山”还是“富矿”?磷石膏综合利用领域空白,掘金机会多多

   2021-10-27 中国化工报,科技日报,中国环境1790
        伴随着我国磷肥产量的猛增,副产品磷石膏堆存不断扩大。长期堆存管理若不到位,这些“渣山”就会成为污染源。一边是牵动着粮食安全问题的磷肥生产与持续大量产出的磷石膏,另一边是不规范堆存带来的污染和日益减少的堆存土地,这种矛盾如何破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破解难题还是要在“用”字上下功夫。
28965223cfaa0752386afcfda09ab462 (1)
10月20日,记者了解到,湖北三峡实验室已经进入实质运行阶段。三峡实验室定位绿色化工,以磷石膏综合利用、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等为研究方向,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于一体的创新高地。

宜昌市把磷石膏综合利用作为建设区域科创中心的重要技术课题,努力蹚出一条磷石膏综合治理的新路。在三峡实验室创新基金中,专门设立磷石膏综合利用重大专项基金,正在筹建宜昌市磷石膏产业研究院,以推动大宗利用为方向,聚焦建筑材料、路基材料及水泥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攻关,着力破解源头减排、过程净化、综合利用等系列难题。

目前,宜昌与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分别建立了校企联合创新中心,部分磷石膏制产品正在申请国家专利。宜昌已制定磷石膏及其综合利用产品市级标准,有3项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接下来,将积极推动制定磷石膏及综合利用产品国家标准。湖北国家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今年5月在宜昌挂牌成立,为宜昌市磷石膏产品的开发、推广和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宜昌市财政已投入4500万元,对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新建投入生产线、终端产品及创新平台给予奖补。同时,设立首批专项基金1000万元,用于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推动相关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三峡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池汝安教授介绍,三峡实验室立足“宜荆荆恩”优势磷化产业基础,依托宜昌市人民政府建设,委托兴发集团建设运营管理,探索事业法人、企业化运行模式。

三峡实验室由兴发集团联合中科院过程所、武汉工程大学、三峡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湖北宜化等10家单位共同组建,主要投入方式为政府定补和企业投入相结合。建设期间,宜昌市每年投入4000万元,兴发集团每年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支持实验室发展。目前,以兴发集团投资5.2亿元新建的研发中心为依托推进实验室软硬件建设,第一批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已安装调试到位。

是湖北,但不仅仅是湖北

湖北省此刻面临的尴尬,同样也是长江流域一些省市面临的窘境。

长江流域是我国“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的主要分布区域,据统计,湖北、贵州、云南、四川4省磷矿石和磷肥产量分别占长江经济带产量的96.7%和90.8%,总磷污染问题突出,磷石膏库“三防”(防渗、防漏、防扬散)是重要工作。

根据湖北省2020年9月公布的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方案,需摸清全省“三磷”行业底数,排查整治“三磷”造成的突出水环境隐患,并于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整治任务。

然而,从本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通报指出的湖北磷石膏问题看,主要包括推进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不力,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磷石膏库防渗措施不到位,对地下水环境安全形成较大威胁;磷化工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磷石膏库堆填不符合规范。湖北磷化工相关问题仍未得解。

磷石膏综合利用为何成为老大难?

“磷石膏作为磷肥生产伴生的副产物,目前我国堆存量已超过5亿吨,每年还新增约8000万吨,产量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曾令荣指出。其中,湖北省作为我国磷石膏产生量最大的省份,2020年产量近3000万吨。

一方面磷石膏增量不断产生,另一方面却是存量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低,现状令人担忧。

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湖北省推进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不力,污染问题突出。图源:生态环境部视频截图

磷石膏综合利用为何进展缓慢?

磷石膏作为工业固废,受地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同地区工业磷石膏产出、堆存及综合利用情况差异较大,同质化、低质化问题也严重。

尽管我国磷肥的年产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受国外疫情影响,磷肥对外出口量大,伴随产生的磷石膏量也随之增大。“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是目前磷矿资源无序开采、磷肥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问立宁说。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磷石膏实际利用率为40%左右。目前仅贵州省因为全面实施磷石膏“以用定产”,基本上实现磷石膏产销平衡,综合利用率相对较高。

记者调查发现,市场接受度低、应用范围不广是导致磷石膏综合利用进展缓慢的原因。

有业界人士表示,磷石膏综合利用生产的产品符合生态、低碳、环保和健康等要求,是公认的绿色建材,生态环保,也符合低碳建筑建设使用趋势,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在四川一家主要经营改性石膏轻质隔墙板的建筑企业负责人易江看来,磷石膏建材产品整个生产过程采用环保工艺流程,且循环加工利用,基本不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但记者在调查磷石膏建材产品市场时却发现,一线开发企业或大众消费者并不接受磷石膏建材产品,磷石膏建材产品推广应用遭遇瓶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部分磷石膏建材产品质量有缺陷,不少消费者存疑。

“总体来看,市场对磷石膏产品接受度并不高,现在我们企业主要承接医院、学校等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易江说。

此外,生产成本高、缺乏政策支持也是导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低的原因。

易江告诉记者,磷石膏产品与运输距离有很大影响,且消费市场极具地域性。目前磷石膏建材企业不断增加,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且磷石膏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产品销售价格却在下降,企业发展并不稳定。

磷石膏价格上涨源自供需失衡,上游产能的收紧和下游企业的增加均是影响因素。

易江坦承,目前自己企业生产的磷石膏板一平方米盈利在十几元左右,但是由于生产后晾晒时间比较长,再加上需租赁大面积的晾晒场地,所以整体盈利并不高。

记者多方调查发现,目前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在运输上欠缺相关优惠政策。出于高额的物流运输成本考虑,企业只能选择近距离采买磷石膏原料或将产品销售到附近区域,磷石膏产品冲破地域限制,扩大消费市场很难。

科技手段“变废为宝”贵州磷石膏处置率超100%

作为中国磷矿主产区之一的贵州则利用科技创新率先在全国“以渣定产”,倒逼磷化工企业走上绿色转型和综合利用之路,催生了新型建筑材料等新产业,磷石膏在贵州正“变废为宝”。2020年,贵州省的磷石膏处置率已超过100%。其中,贵州磷化集团从磷石膏建材、磷石膏制酸及磷石膏改良盐碱土壤等方向着手,磷石膏利用处置率从2018年的65%提升至2019年的91.8%,2020年更达到104.4%,实现当年产生磷石膏当年消纳完毕,磷石膏资源化价值化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贵州大学陈前林教授介绍,在科技部、贵州省科技厅和贵州省工信厅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相关单位和人才团队开发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磷石膏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产业化成套技术。比如在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ɑ高强石膏磷酸技术利用化学能直接将二水磷石膏转晶为半水ɑ高强石膏,突破了ɑ高强石膏的低温转晶技术瓶颈,可大幅节约能源。半干法磷石膏砌块产业化生产技术通过磷石膏水化和晶型精准调控以及成型装备的研究,用半干法生产出的磷石膏砌块不需干燥即可直接用于砌筑,减少了传统砌块生产需干燥的能源消耗。

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出路在哪儿?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原副总工程师叶学东曾将我国磷石膏综合利用分为堆存为主、堆用并存和以用为主3个阶段。他认为,如今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也是减少碳排放、促进做好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措施。

目前存在的磷石膏库,部分属于历史欠账,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涉嫌违法的企业主体早已消失,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未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积极予以处置。部分污染防治设施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不到位,其渗滤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

对此,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工业固废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曲睿晶告诉记者,磷石膏综合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顶层设计、齐抓共管、协同处置”。曲睿晶表示,按照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需贯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谁产生谁处理。“目前突破磷石膏综合利用困境,主要措施包括回填巩固地质结构生态修复,传统磷石膏制造建材工艺路线,以及安全稳定填埋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有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专家提出,可以将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作为地方发展磷酸产业的约束性条件和对地方的考核指标,或把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纳入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采购名单。

只不过这一切初期都离不开国家对磷石膏综合利用上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不过一些专家认为,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前提是磷石膏应该是一种可利用和能够经济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勉强利用的“被”资源化。

对此,问立宁表示,由于磷石膏的经济附加值并不高,如果完全追求“以渣定产”“吃干榨尽”方式,实际上并不经济,还有可能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增加碳排放量。从最经济和环保角度来看,除科学合理开展综合利用外,还可以考虑对目前的存量磷石膏进行安全收集、堆存,然后对磷石膏库有序开展生态修复,覆盖植被。

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采用堆存的方式处理,摩洛哥、荷兰等国家采用排入海洋的方式处理。

有专家表示,如果按照现有开采速度和利用方式,我国磷矿资源可开采年限不足40年,必须从源头上保护磷矿资源,减少磷矿开采和磷肥出口等,压缩“三磷”过剩产能。长江大保护任重而道远,希望磷石膏综合利用早日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富矿”。

本文来源:中国化工报,科技日报,中国环境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